1934年,沧州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抗争。津南特委的指引下,马颊河地区的农民起义,为沧州历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章,同时也对国民党的统治造成了重大影响。这场起义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它又历经了怎样的波折?
背景缘由
1932年6月,中共临时中央决定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到了1934年春天,庆云县和盐山县地区,国民党庆云县政府竟将修河的公款私吞。接着,他们逼迫百姓共同承担费用,征召农民参与修河。更糟糕的是,修河工程将毁掉大量麦田,对春耕造成影响。这些行为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大家纷纷拒绝劳动,矛盾一触即发。
津南特委与庆云县委察觉到民众对现状有所不满,便决定顺应时局,引导全县人民发起反抗河工的斗争,借此对抗国民党政府的不公正举措。
筹备决策
1934年4月15日晚上到16日凌晨,中共庆云县委举行了一场规模较大的会议。会议中,马颊河暴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斗争策略得到了确定。会议结束后,党组织通过“鸡毛文书”的形式向全县人民发布了通告。通告中指出,农历三月初五(即公历4月18日),将在东林庙会举行全县抗河工大会。这份简短而紧急的通告,让众人感受到了行动的紧迫,大家纷纷开始为响应号召做好准备。
集会演讲
4月18日,国民党政府发现民众情绪不稳,于是派出了五六十名武装军警,使得东林庙会陷入了白色恐怖。尽管如此,在党员和进步群众的保护下,中共津南特委的军事和宣传委员刘格平勇敢地走上了讲台,发表了一场充满激情的演讲。他曝光了国民党庆云县政府挪用修河专款、擅自分配的恶劣行为,使在场的民众明白了真相,情绪随之激昂。接着,刘格平等人带领群众向县城进发,一场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就此展开。
县城请愿
东林庙作为起点,沿途加入者接连不断,队伍规模逐渐扩大。队伍行至县城周边时,请愿者数量已超过两万。县保安大队长胡振国急忙返回县城,急忙关闭城门,并指挥保安队和警察加强城门及城墙的守卫。在国民党庆云县政府前广场,面对众多请愿者,县长起初态度坚决。然而,在民众强烈要求下,县长最终同意了群众提出的八项要求,包括释放胡恒熙和张笃赛、停止河道挖掘、退还贪污所得、退还额外征收的捐款等。
胜利游行
为了纪念抗河工程的胜利,刘格平、胡恒熙等决定组建游行队伍,举行庆祝仪式。民众们手举“庆云县抗河工程胜利庆祝”的旗帜,高举获释代表,齐声呼喊口号,在县城内举行游行。最终,西门广场上举行了庆祝大会,并决定第二天在板营镇集结,继续前往河道工地游行,以巩固斗争成果。
斗争失败
4月19日,胡恒熙与张笃骞于皂王桥策划集会,呼吁大家持续抗争河工问题。在板营,民众游行并对警察分局局长孙长荣表达强烈不满。但这一局面很快便结束。至4月20日,刘格平与胡恒熙在严家务村召开集会,宣布成立津南农民自卫军,却遭国民党县保安队镇压。刘格平、胡恒熙等17名党员、团员及积极分子被捕,马颊河农民起义最终失败。尽管如此,此事件对国民党在沧州的统治造成重创,展现了共产党人勇于斗争的决心。
马颊河地区的农民们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的抗争行为展现了他们敢于反抗压迫的胆识。这次抗争对当地的革命发展产生了哪些具体的作用?期待大家踊跃留言、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yysjy.com/html/tiyuwenda/9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