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竹之名与产地
空竹是一种充满乐趣的玩物,通常由木料或竹材制成。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中心部分是中空的。它还有其他称呼,比如“地铃”或“响葫芦”,在江南一带,人们则喜欢叫它“扯铃”。在众多地方的空竹中,北京和天津的空竹特别有名。不少游客在游览这些地方时,都会买一个空竹作为纪念带回家。
以前,抖空竹是孩子们的至爱游戏,如今却普及成了全民运动。随着时代的演进,这项传统活动也在持续改进与延续,并且融入了竞技的乐趣。人们聚集一堂,抖动空竹,既锻炼了体魄,又参与了竞技,还交流了技艺。
空竹的历史溯源
南宋年间,耐得翁在其所著《都城纪胜》中详述了众多杂技艺人高超的技艺,包括“弄斗”、“打硬”等。经过当代专家的研究分析,他们发现“弄斗”其实就是空竹的早期形态。这表明,在那时,空竹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并用于表演。
施耐庵在其著作《水浒传》的第十九回里,描述了一个男子在街市上拿着两根精心制作的棒子,棒身中间系有细绳,拉动时能够发出声响。虽然没有直接提及这就是空竹,但许多人推测这或许就是空竹的早期玩法。从这一描述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空竹在民间已经相当流行。
历史记载中的形制
历史文献记载了空竹的双轮结构,即用竹筒两端制作,中间以柱子相连。这种描述详细地展现了空竹的形态,便于我们观察其在不同年代的发展。从这些记录中,我们能够窥见古人在制作空竹技艺上的深厚积累。
图中孩童欢快地玩着空竹,空竹在这幅描绘嬉戏的画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这可见,空竹在那时民间孩童间颇受欢迎。同时,空竹的形态与玩法亦显成熟与巧妙,这对空竹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空竹的民俗盛景
往昔,庙会上,尤其是春节期间的庙会,空竹表演和买卖尤为突出。春节期间,各地庙会热闹非凡,空竹摊位前人头攒动,既有买空竹的,也有看表演的。孩子们拿着刚买的空竹,在街巷胡同里尽情玩耍,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抖空竹的乐趣中,这其中不乏孩童、权贵以及商贾。在清朝的元宵佳节,抖空竹成为了一项民俗活动,与打泥钱、踢石球等传统游戏相伴,为节日增添了欢乐。不论贫富贵贱,人们都喜欢用空竹来消遣。
清末民初的表演
清末民初,抖空竹不仅是娱乐,更是一门艺术,各年龄层的人都喜欢。北京天桥那片,聚集了众多抖空竹高手。他们技艺高超,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光绪年间,德子这位满族艺人为了生计,在天桥摆起了地摊,表演起了空竹。他用的“六道儿木”竿和小线,比一般的空竹要长,而且是一轮,这让表演变得更加困难。但他舞动起来,动作非常潇洒,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而且,他的空竹表演风格也很有特点,那五六十斤重的空竹,被他抛起,高度能达到五六丈,让人看了都感到惊讶。
空竹的现代传播
2015年7月,江阴市南菁高中的体育馆接待了39位美国高中生。他们在此体验抖空竹,称之为“中国悠悠球”。这项古老技艺走出国界,让外国朋友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美国学生们学习时非常专注,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同时,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也更为深入。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在那一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的传承者张国良制作了一批空竹纪念品。这些纪念品被称作“北京礼物”,赠送给外国友人。空竹既简单又有趣,同时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外国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大家知道抖空竹这项游戏吗?您认为这种历史悠久的娱乐方式有趣吗?可以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yysjy.com/html/tiyuwenda/9758.html